区域间融合发展的不平衡性趋于缓和
我国各省市因战略导向、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和资源禀赋等不同,两化融合发展模式存在差异,在整体水平、数字化、集成互联和智能协同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梯级分布特征,但随着两化融合工作的深入推进,区域间融合发展的阶梯性态势呈现出新动向。
区域间“沿海高、西南高、西北低、东北低”的阶梯性差异仍然存在
2019年,我国区域间两化融合发展的阶梯性差异仍然存在,东南部沿海省市发展水平保持前列。按照发展水平高低划分两化融合水平三梯队:第一梯队包括江苏、山东、浙江、上海、北京、广东、重庆、天津、福建、四川等省市,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此外,重庆市成为西南地区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的排头兵;第二梯队集中在中东部地区,包括辽宁、河南、湖北、安徽、河北、湖南、内蒙古、山西、江西、陕西等省;第三梯队省市散布于东北、西北、西南、华南等地,包括广西、吉林、贵州、宁夏、黑龙江、云南、海南、青海、新疆、甘肃、西藏等省。
从发展进程看,山东省实现综合集成的企业比例最高,江苏省大部分企业已脱离基础准备阶段向更高进程演进。2019年,实现综合集成的企业比例位于前十名的省市分别是山东、天津、浙江、四川、重庆、广东、上海、江苏、湖北、江西,这些省市基本均处于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的第一梯队。其中,山东省实现综合集成的比例在全国范围内位居第一,比例达41.4%,其创新突破比例12.7%也居于全国首位,江苏省两化融合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大部分企业已迈向中级及以上阶段,处于起步建设阶段的企业比例仅占6.0%。浙江、天津、广东处于起步建设阶段企业比例均低于10%,两化融合基础建设基本就绪。
从具体环节看,整体融合水平较高的省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发展也较为均衡。依据《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GB/T 23020-2013),基础建设、单项应用、综合集成、协同与创新是衡量企业两化融合水平能力的四个一级指标,各省的指标水平可以从信息技术融合应用覆盖广度和渗透深度整体反映出所辖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情况。2019年,江苏、山东、浙江、上海、北京、天津、广东、重庆、四川在各指标水平方面均处于全国前十名,这些省市不仅整体发展水平较好,其内部的发展结构和发展状态也比较健康,为其稳定向好地发展提供了保障。
部分中西部省份赶超态势明显,区域间融合发展的不均衡性趋于缓和
从发展态势看,近两年发展增速超过3%的省份有60%是中西部省份,例如发展水平处于第一梯队的山东、上海、广东同比增速放缓,而发展水平处于第三梯队的贵州、黑龙江、新疆等省份增长态势显现,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同比增速跃居一、二梯队。随着两化融合工作的深入推进、优秀企业的示范带动、技术的扩散和相关成效的显现,社会各界对两化融合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共识不断加强,一些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中西部省份企业参与并推进企业两化融合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提高,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正加快追赶,区域间融合发展的不均衡性趋于缓和,平衡、协调、融通发展的态势正在形成。
城市群成为区域融合发展的重要引擎
城市群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标志,是推进高质量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平台,当前,我国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化发展特征愈发明显,也在推进区域两化融合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成为融合发展的重要引擎,分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在两化融合发展现状、模式特征各具特色。
京津冀:北京引领态势明显,对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起到良好的辐射带动作用
2019年,京津冀城市群两化融合发展水平为54.9,北京市两化融合发展水平为59.5,引领京津冀城市群发展,对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起到良好的辐射带动作用。京津冀城市群是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是中国北方经济的重要核心区,是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近年来,京津冀以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为目标,加强产业协作和转移,在机制和模式上促进京津冀高水平与高质量协同发展。2019年,在京津冀城市群中,北京、天津、唐山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近60,分别为59.5、57.9、58.0,处于京津冀城市群前列。秦皇岛、张家口、石家庄、邯郸、邢台、承德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处于第二梯队,在全国平均水平上下小幅波动。
总部经济集聚优势不断凸显。总部经济是首都经济的重要基础,北京拥有世界500强总部企业数量连续6年位居全球城市首位,总部企业是构建首都“高精尖”经济结构的重要力量,近些年,北京总部企业持续保持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在推动产业发展、人才供给、企业互助、资本运营、科技研发、技术转移等方面对河北、天津起到了良好的创新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长三角:近70%的城市两化融合发展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两化融合协同发展态势良好
长三角加快布局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引领产业创新发展,打造布局优化、协同创新、资源优配、融入全球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在推进两化融合进程中,一些城市抢占新技术研发和应用的产业制高点,逐渐形成信息技术产业链,两化融合与数字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19年,长三角26城市中有18个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超越全国平均水平,占比达70%。近年来,长三角各城市依托大数据联盟等机构,广泛开展资源共享和产业发展合作,城市间产业和信息化领域合作不断拓展,合作模式不断创新,区域两化融合协同发展整体态势良好。
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活跃。长三角聚集了中国实力最强、影响力最大的一批民营企业,近些年,长三角瞄准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打造一批世界级产业集群,民营经济在长三角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活跃。浙江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正在引导量大面广的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从以往“成本竞争”转向“效率优势”。例如,作为江浙地区民营企业的代表,苏宁集团已开启智慧零售时代的序幕,赋能各线城市的线下渠道店铺,促进传统中小微企业向智慧零售转型,逐步完全打通线上线下渠道。
工业互联网布局持续深入。长三角高端制造业发达,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呈蓬勃之势,为工业互联网的长足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先天环境。目前,依托G60科创走廊,一张工业互联网已将上海松江、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等长三角九座城市串联起来。2019年10月,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正式获批,为以工业互联网为载体引领长三角先进制造集群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珠三角:广州、深圳、惠州、佛山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达60以上,引领珠三角城市群两化融合发展,有力助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珠江三角洲以建设中国开放创新先行区、转型升级引领区、协同创新示范区、创新创业生态区为目标,围绕珠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着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信息网络应用的一体化发展,将珠三角地区建设成为世界级的智慧城市群。2019年,珠三角城市群两化融合发展态势良好,广州、深圳、惠州、佛山、珠海、肇庆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占比达70%以上,其中广州、深圳、惠州、佛山均达60以上,分别为66.5、65.6、61.2、60.0,均处于第一梯队。在腾讯、华为、中兴等一批先进制造企业的引领下,珠三角先进的装备制造业产业带、电子信息产业带逐渐形成,成为国际竞争力的新经济增长极,是大湾区产业快速转型升级的助推器,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科技、产业共同融合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完善的ICT产业基础助力“世界工厂”转型升级。珠三角作为全国重要的ICT产业基地,具备完善的产业基础和完备产业链,并在电器机械、海洋工程、通用航空、服装纺织等领域持续发力,推动区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以广东为例,2019年全省制造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73.7%,ERP软件普及率达到66.8%,分别较全国整体水平高出4.4、7.6个百分点;同时,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活跃,2019年全省制造业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双创”平台普及率达到87.2%,大型企业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双创”平台,高效汇聚、开放、配置各类创业创新资源,为中小企业和企业内员工提供各类创业创新服务,高效突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原文阅读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