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您来到福建信息主管(CIO)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会员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新闻资讯 >>
睿信咨询评价国家级绿色工厂案例|长源纺织新品纱线再为绿色工厂添“绿”生“金”
作者:福建CIO网综合 来源:福建CIO网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11日 点击数:

【睿观:从一家纺织业绿色工厂到一条纺织业绿色供应链,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转型和碳中和目标的坚定承诺正成为企业、行业、政府的共同行动。例如安踏集团计划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2030年前完成自有营运设施净零碳排放、自有营运设施原生塑料零使用和自有生产废弃物零填埋。安踏还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五个“50%”:将可持续产品的比例提高到50%,战略合作伙伴能耗的50%采用可再生能源替代,50%的产品使用可持续包装,自有运输设备能耗的50%采用清洁能源替代,以及使用50%可持续原材料。】

保暖

抑菌防臭

可生物降解

……

这是长源纺织积极响应

国家绿色发展战略

最新研发出的新产品

具有的功效


近期,福建长源纺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源纺织”)凭借其一系列绿色、环保、功能性纺织新品的成功研发,再次彰显了其作为纺织行业绿色创新领军企业的实力,推出的抑菌防臭纱线、聚乳酸纱线、石墨烯系列纱线、抗阻燃涤纶纱线以及抗阻燃莱赛尔纱线等新品,投放市场后反响热烈,订单纷至沓来。


“我们公司此次研发的新品纱线,均采用了绿色、环保的生产工艺和材料,旨在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健康、安全、舒适的纺织产品。客户们都反映我们的新品纱线不仅具有优异的性能和质量,更符合现代消费者对健康、环保、舒适的需求。新产品的毛利率相比之前的产品提升了30%。”长源纺织总工程师施宋伟介绍,其中,抑菌防臭纱线采用了独特的抗菌技术,能够有效抑制细菌滋生,保持织物的清新和卫生;石墨烯系列纱线具有保暖、抑菌功效;聚乳酸纱线则是一种可生物降解的环保材料,具有优良的物理性能和生物相容性,为纺织品带来了全新的应用前景。这些新品的热销不仅为长源纺织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进一步提升了公司在纺织行业的地位和影响力。


近年来

长源纺织积极响应国家绿色发展战略,不断加大对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力度,推动供应链的绿色化转型,加工生产的“莱赛尔短纤纱——功能性绿色环保系列产品”,先后荣获“中国棉纺织行业优质色织布用纱精品奖”“中国纺织工业产品开发贡献奖”“第六届中国十大纺织科技应用示范奖”和“2020-2021中国纱线流行趋势产品”等全国行业性嘉奖。以国产化莱赛尔新型环保纤维与其他高品质纤维混纺应用开发的《全气候热湿舒适纱线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获得中国纺织科技进步二等奖




长源纺织持续推动主营产品迭代升级和绿色可持续发展,力求在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中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



在原材料选择上

长源纺织优先使用

环保、可再生的原材料


“像聚乳酸纱线,我们就是采用聚乳酸这种可生物降解的环保材料制成的,其原料来源于玉米淀粉等植物,不仅可再生,而且在自然界中可自然降解,对环境污染极小。”施宋伟介绍。


企业还与供应商建立严格的环保合作机制,要求供应商遵循环保法规,确保原材料的质量和环保性能,同时,公司还定期对供应商进行评估和审核,确保供应链的绿色化和可持续性。



“长源纺织的纺纱工序是纺织服装产业链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给下游提供优质绿色的纱线,也把上游非常好的一些绿色纤维加工成绿色的纱线。”施宋伟表示,企业还采用智能制造技术推进节能减排减碳,加强废弃物的处理和回收利用;通过机器的数字化、自动化的提升,减少人工成本等,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未来,长源纺织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绿色供应链建设,不断探索创新,推动纺织行业的绿色转型,为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做出更大贡献。



“数字化建设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挑战,也给了我们更多机遇,我们会持续开展信息化改造,通过数字化转型、供应链的建设,为企业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施宋伟说。

《中国纺织》杂志|绿色纤维、绿色工厂、绿色全生命周期…美丽中国的纺织作为!  (原文) 

编者按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这一年,机遇与挑战并存,荆棘与勇气同在;这一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发布《建设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行动纲要(2022-2035年)》为行业送去“智慧之光”,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时尚文化、供应链提升、数字经济、区域融通、人才建设……许多滚烫的行业热词都在聚焦新变化、新发展、新突破,诠释了砥砺前行才是不变的方向。

岁末年终,新旧交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稳预期、强信心是主题,但我们又该从何处破题?《中国纺织》杂志特推出【刻度2023·年终特稿】系列报道,聚焦《行动纲要》提出的七大行动,把脉当下产业现实,展望全新机遇,以此告别2023,迈进2024。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所在,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

绿色设计、绿色纤维、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近年来纺织绿色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绿色制造体系初步建立。2023年纺织工业持续践行纺织绿色制造和履行社会责任,短流程印染、少水印染、废水分质分流深度处理及回用、绿色纺织化学品等清洁生产技术研发应用增强,各种节能设备及余热、余压回收等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应用面扩大,天然气、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利用比重上升。 

《建设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行动纲要(2022-2035年)》中第三项行动是“践行纺织绿色制造和履行社会责任行动”——要采取科学务实行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快建设贯穿绿色材料、绿色技术、绿色产品、绿色制造、绿色消费等全产业链的低碳绿色循环体系。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构建可持续未来。

绿色材料

源头之“绿”的颠覆力量

随着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在行业的持续深入,纺织全产业链对于绿色材料的研发以及应用都呈现出了空前高涨的热情。 

绿色技术

支撑行业低碳转型

据测算,到2030年全球循环经济的发展将会带来4.5万亿美元的额外经济产出。中国2018~2021年,包括废旧纺织品在内的十大再生资源回收规模逐年增长,2022年回收规模达到37067.7万吨,相比2018年回收规模增加4909万吨。循环成为刚性约束。

欧洲6月通过《关于欧盟可持续和循环纺织品战略》决议,引入数字产品护照,计划2030年进入欧盟市场的纺织品都要耐用且可回收,7月提出“废弃物框架指令”修正案,要求引入纺织品生产者责任延伸制。生物经济正在改变从原料到产品,从制造到回收的供应链环节。

浙江佳人新材料是应用化学法实现废旧聚酯纺织品闭环回收应用的企业,是国内唯一拥有化学法循环再生技术的企业, 也是全球最大的化学法循环再生涤纶纤维的生产研发龙头企业,国家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佳人的循环再生技术,是一种能够把含有杂质和颜色涤纶废旧纺织品还原成高纯度DMT,再聚合纺丝成纤维的技术,可以完全去除废旧纺织品中的颜料和染料、细微杂质和非涤纶成分,近年来,公司每年处理废旧纺织品达到4万吨,年产再生产品3万吨,产销一路走高。2023年6月,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布了浙江省第一批绿色产品(服务) 认证“领跑者”名单,佳人新材料荣获“领跑者”称号。据悉,佳人新材料年产15万吨绿色再生新材料项目已落户柯桥,第一期5万吨计划将于2024年建成投产,并且浙江佳人的母公司精工控股所生产的废旧循环再利用设备也即将投入市场,届时必将再次掀起化学法循环再利用产业投资的风潮。 

绿色制造

锚定可持续发展,步伐坚定

作为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纺织企业持续探索绿色制造,魏桥纺织智能化升级推动能耗降低35%以上,宏华深耕数码印花装备有效减少染化料使用和污水排放。江阴开平奔达纺织有限公司近年来通过开展清洁生产、节能减排、能效对标、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已完成了机台天然气能源直燃改造、丝光机浓碱回收、水回收、定型机废气处理及余热回收等工程项目。该公司通过对这些项目进行改造升级,不仅达到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的效果,还提高了企业技术含量和自主品牌影响力,公司在今年被工信部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

截至2022 年,全行业共有 362 种绿色设计产品、107家绿色工厂、16 家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29 家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列入工信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名单。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端小平强调,推动纺织行业的绿色发展需要系统推进、久久为功,产业结构高端化、原料来源可持续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循环化、产业链价值链协同化、能源结构低碳化是推进行业绿色发展的重要路径,需要系统推进。

绿色消费

以责担道

构建全生命周期的绿色纺织

纺织品作为一种消费品,终端领域直接触达消费者,行业的绿色发展不仅仅只局限于产业链、供应链的领域,绿色消费也是重要一环。中国纺联产业部主任华珊绿色纺织不仅要从设计开始,同时要对消费者进行引导,从消费者层面构建绿色消费的概念。 

绿色消费,品牌的参与必不可少,当前许多品牌都已经加入了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队伍中,江南布衣计划到2025年,可持续原材料占原材料采购总重量比率达到30%以上;安踏推出首款以CELYS™(赛丽丝®)可生物降解聚酯纤维为环保科技的卫衣产品,同时申请了可生物降解聚酯纤维的企业标准(Q/ATZG 144-2022);klee klee携手戳客戳客打造以植物为创作对象的系列展览「植物肖像」,并在城市中心的klee klee & friends商店中建了一座「乡野花园」;UR携手WABC艺途公益基金会共同发起“错袜行动”,鼓励每个人通过“错袜”表达自己的独特态度和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接纳。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表示:“可持续时尚正在成为绿色生活提案者。”面对环境污染、全球变暖、极端气候、资源枯竭等不断加剧的“人类世”危机,“循环时尚”“新式旧时髦”“健康穿着”“纯粹主义”等消费理念开始兴起,“环境保护”“有机材料”“生物多样性”“延长产品全生命周期”等可持续名词也被不断提及,消费者对于可持续时尚的认知程度和消费认同不断提升,更愿意为更安全、可溯源、可掌控的产品买单。“可持续时尚已经外化为中国服装品牌的生动实践。” 

越来越多的中国服装品牌,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价值遵循,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战略导向,以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为发展动能,从生产到消费、从源头到末端,加速全链路的绿色转型,不断强化可持续设计、优化生产工艺、生态友好材料替代、能效提升与燃料替代、废旧衣物再造及多元性沟通,在材料、设计、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处理等各个环节开展行动,表现出强大号召力、创新活力和市场潜力。

孙瑞哲表示,以责担道,意味着产业在更远、更延展的时间维度上,将自身的发展韧性引向极致。未来,更需要统合人与自然双重维度,重新理解和领悟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新的思维模型和知识范式,进行深刻的“生态自省”,并形成高度的“生态自律”。其核心是对各种多样性诉求的尊重,包括生物多样性、心智多样性和技术多样性;其愿景不仅仅是保护多样性,而是创造多样性,以富有想象力的行动创新,构建生产、生活与生态之美相融共生形态,实现绿色纤维材料、绿色制造、再生循环与需求端绿色消费的有机衔接,加速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融合统一。

2024年6月1日科技日报|2024气候创新·时尚峰会:中国纺织行业贡献绿色发展新方案

科技日报记者 李禾

5月30日至31日,在北京举行的2024气候创新·时尚峰会上,“时尚品牌30·60碳中和加速计划”进展报告与行动企业案例、中国纺织行业专精特新企业气候行动进展汇报,以及《纺织行业碳中和工厂创建和评价技术规范》《碳中和纺织品评价技术规范》《纺织品碳标签技术规范》三项团体标准发布,并启动碳中和产品、碳中和工厂标准试点,“时尚森林—气候创新碳中和林计划”等。

据介绍,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国纺联)社会责任办公室2019年发起“时尚产业气候变化领导力行动”。如今,“气候创新·时尚峰会”已成为时尚产业链相关方沟通交流的平台,贡献了全球绿色发展中国纺织新方案。

“纺织工业围绕绿色、科技、时尚的新定位,积极推进绿色生态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陆新明对纺织行业绿色发展提出三点建议,即大力推动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构建绿色低碳供应链、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

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郑艳说,纺织工业是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环境敏感型产业,推动纺织工业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对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大意义。

“应对气候变化,中国纺织行业是全球绿色发展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推进者。”中国纺联会长孙瑞哲说,在“双碳”目标指引下,纺织行业“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一体发展,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卓有成效。

“为降低纺织行业的碳排放,应从纺织纤维原料、分销消费过程、生产加工过程和废弃纺织品处理四方面着手,构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现代纺织产业体系。”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纺织大学校长徐卫林以《纺织行业的绿色低碳技术》为题进行分享。

中国纺联副会长、社会责任办公室主任阎岩发布“时尚品牌30·60碳中和加速计划”进展报告与行动企业案例,集中展示了中国纺织行业减碳行动卓越成果。此外,社会责任办公室还上线“循碳记”碳普惠项目,希望更多企业投身行业的减碳行动中来。

在会上,中国纺联碳中和产品、碳中和工厂标准试点正式启动。宾雅士德纺织有限公司、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前进牛仔布有限公司等成为首批碳中和工厂标准试点企业。内蒙古鄂尔多斯(11.2400.383.50%)资源股份有限公司等成为首批碳中和产品标准试点企业。

安踏集团、波司登集团分别与中国纺联签约,正式加入“时尚品牌30·60碳中和加速计划”。至此,该计划已有23家品牌企业、42家制造企业加入。中国纺联社会责任办公室与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启动“时尚森林—气候创新碳中和林计划”。据悉,2024年第一期准备投入100万元人民币,在四川启动第一片碳中和林。

(受访者供图)

36氪|占全国碳排放量2%的纺织业,转型痛点在供应链|最前线

2024-06-02 14:55

文 | 吕雅宁 

编辑 | 苏建勋

“未来十年,全球十大风险中有四项与气候变化相关。”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表示。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研究,这四项风险分别是极端天气事件、地球系统的重大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崩溃与自然资源短缺。

5月30日-31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第三届“气候创新·时尚峰会”,探讨纺织工业领域的低碳转型路径。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纺织服装生产国和消费国,纺织工业是不仅是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环境敏感型产业。

以生产过程为例,生产纺织品的纤维原料、加工染料或助剂等会产生大量废水以及污染物,生产过程中对煤炭、电力、石油和天然气等直接能源资源依赖性高,包括水资源消耗、能源消耗、废水排放、废弃物处理等。

此次会议发布的《“时尚品牌30·60碳中和加速计划”进展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纺织服装行业温室气体年排放量大约在2.3亿吨,行业排放量约占全国排放量的2%,占全国工业碳排放量的2.8%

纺织服装行业主要包括纺织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服装服饰业三个细分行业。从排放来源看,中国纺织服装行业排放主要来自上游的材料制造加工端,包括纺织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其中纺织服装、服饰业占比低于10%。

与会专家认为,纺织企业尚未完全摆脱高能耗、高排放的现状,行业绿色转型应从纺织纤维原料、分销消费过程、生产加工过程和废弃纺织品处理这四个方面着手。

图源:视觉中国

36碳了解到,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于2021年启动“时尚气候创新30·60碳中和加速计划”,帮助企业开展价值链合作减排行动,包括开发并推广可持续产品、与价值链伙伴进行沟通培训、联合供应商共享环境或社会相关绩效数据等。

截至5月30日,已有共计23家品牌企业、42家制造企业加入这一加速计划。其中,83%的企业已经设定了气候目标,且超过50%的企业是以“双碳”目标为最重要形式。

例如安踏集团计划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2030年前完成自有营运设施净零碳排放、自有营运设施原生塑料零使用和自有生产废弃物零填埋。

安踏还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五个“50%”:将可持续产品的比例提高到50%,战略合作伙伴能耗的50%采用可再生能源替代,50%的产品使用可持续包装,自有运输设备能耗的50%采用清洁能源替代,以及使用50%可持续原材料。

以及波司登集团,公司设立了每年提升10%-20%环保产品占比的长期目标,增加新型环保面料应用。目前,波司登在明晟ESG评级中连续两年获评A级,在CDP气候变化评级中提升至B级,是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目前获得的最优评级。

纺织行业的转型痛点主要来源于庞大的参与主体:中小微企业在纺织企业群体中占绝对主体地位,供应链参与主体众多造成管理难度上升,会极大影响行业转型效率。

“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18年纺织行业企业数量共32.9万家,其中99.8%的企业为中小微企业,其生产经营状况和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个行业发展。”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阎岩告诉36碳。

阎岩谈到,不同企业对绿色转型的认知存在差异,这种行业特点导致纺织行业的绿色转型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

同时她也表示,中小企业的优势在于其灵活性,类似“野草经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已连续三年超过3000亿美元,足以证明纺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竞争力。基于韧性供应链优势,行业绿色转型的过程中能更有效地整合资源,协同产业链上下游生态促进转型,这也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工作重心所在。

对于绿色技术创新带来的溢价现象,阎岩对36碳表示:经过调研发现,目前消费者对于可持续产品的溢价接受程度在10%左右,虽然这反映出市场对可持续产品的接受程度正在提升,但未来仍需通过降低技术瓶颈、提升应用规模等手段,进一步降低综合成本,不断提升消费者的接受程度。

本次峰会中,主办方也发布了纺织行业“双碳”领域的三项团体标准,包括《纺织行业碳中和工厂创建和评价技术规范》《碳中和纺织评价技术规范》和《纺织碳标签技术规范》,填补了纺织行业“双碳”领域相关标准的空白,并同步启动纺织行业碳中和产品、碳中和工厂标准试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