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PM与ERP如何集成?ERP与流程管理不解之缘
如今这个ERP盛行的年代,对于企业和学术界,该不该使用ERP这类问题,我想已经不再是一个很好的讨论话题了。随之而来的是"ERP普及化"、"ERP个性化"、"将ERP进行到底"等一系列高昂的口号。我们在赞叹ERP实施人员勇气的同时,更应该以我们尽可能的热情去支持"ERP事业",毕竟它是一项"全员"参与的事业。
企业在ERP应用的过程中,有经历成功的喜悦,也有遭遇失败的痛苦。我们暂且不需要讨论企业应用ERP成功与否,更不能以成败论英雄,因为每一个ERP应用者面前永远都有一个很实际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ERP上线后的企业,如何让ERP与企业业务流程更好地集成,从而提升系统效率?
一直以来,ERP的存在就注定了它与BPM(业务流程管理)的渊源,一方面是ERP系统本身固有的流程与企业现有组织与流程变革之间的冲突和磨合;另一方面是随着企业和软件商在ERP深入应用和研究,一体化和自动化的要求与ERP目前面向功能的事务处理系统还存在着矛盾,它对整个业务流程缺乏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企业在不断地流程管理和优化中,对ERP系统的柔性适应性也提出了挑战和要求。
当前,不少ERP供应商也已经将工作流程系统作为他们产品的一部分,还有一些厂商在此基础上提出OA或者BPM与ERP集成的解决方案。流程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而ERP是运用了信息技术的信息流程,无论是用何种解决方案,都不能忽视BPM和ERP之间的密切联系。
BPM与ERP,如何集成?
我们将企业流程管理的英文缩写BPM拆开来看,B、P和M分别指企业的业务、企业的流程和企业的管理,虽然涉及的范围很宽泛,但有一点始终离不开那就是组织的业务,因为只有搞好了组织的业务这一利润来源的基础,才谈得上组织的绩效和组织的发展。可以这么说,企业流程的优化、增值作为一条主线构成了整个BPM的核心。
ERP涉及的内容包括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等方面,内容丰富且非常的复杂,到现在为止ERP发展到了新的阶段ERPⅡ,这不仅深化了ERP的内涵而且扩大了ERP的外延,从以前的局限于企业的内部资源延伸到了企业的外部,供应商、客户联系更加紧密,逐渐模糊了供应链管理(SCM)和客户关系管理(CRM)之间的界限,这样一来也形成了ERP族群的概念。
如果将BPM与ERP按照结构化与非结构化以及数据化与非数据化进行分类;那么BPM较多地体现了非结构化、非数据化的特征,ERP则体现了很强的结构化和数据化特征。这两种本就"碰"不到一起的类别,如何集成?如何结合并优化?这好像不现实,但是恰恰由于此种原因则更需要集成。很显然,BPM与ERP之间有一个集成的前提问题。
那么,什么是BPM与ERP集成的前提呢?至少有这六个方面的前提:
● 组织具有集成的意愿;
● 良好的组织内部环境、企业文化;
● 组织最高管理者的决心和推动力;
● 务实、专业、高效的流程"诊治"团队,包括外部专家和组织内部业务骨干;
● 流程存在不断优化的可能;
● 具有平台化技术的ERP系统。
流程管理贯穿ERP始终
企业的布局
记得第一次去杭州,杭州的美景就不用说了,我想去过的人都能感受到;可给我印象更深的是杭州的道路很通畅,车开得很快,况且那天还是周日。我们想到的车能开得快的正常要素有:道路宽阔、地势平缓、人流量少、车少、指挥的交警多等。可是这与杭州的实际情况恰好相反,杭州的道路特别是西湖边的偏窄;杭州的城市多山,道路大多数起伏不定;杭州是旅游城市,人流量很大、车也少不了哪里去;可是为什么道路如此通畅呢?我想这与杭州的城市规划、城市发展综合布局也就是整体架构密切相关。
一个组织的流程和ERP系统应用之间集成的紧密与否,首先也应该从该组织的结构是否合理上找原因。我们知道,一个组织的战略方向决定了它的业务模式,业务模式决定了组织的结构,而流程从属于组织架构;也就是说,流程管理的好坏、组织能否对流程管理赋予足够的重视,其直接的决定因素就是组织的结构。
正如上面我们提到的‘杭州道路为何如此畅通’这个例子中所体现的,杭州的城市布局、城市规划就像企业组织的架构,而车流、人流就像组织的流程,对道路通畅直接起决定因素的是杭州的城市架构、规划布局,只有合理的布局和架构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组织的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