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您来到福建信息主管(CIO)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会员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新闻资讯 >>
别再给你的公司“加工具”了!裁掉100个应用,反而效率更高
作者:CI0.com&睿观 来源:CIOCDO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25日 点击数:

——深度案例:零售巨头如何通过“精简技术栈”,一年节省25%预算,释放1300万小时?

各位CIO和企业领袖:

当你发现团队效率低下时,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如果答案是:“我们需要更多工具”——那么你的公司可能患上了一种悄无声息但代价高昂的流行病:工具泛滥

这种本能的“加法”思维,让数字化转型等同于工具采购,以至于高管们常常以采购的技术数量来衡量进展。

然而,一家大型零售客户的转型项目证明,最大的成功不在于添加花哨的工具,而在于甩掉多余的包袱

我们如何扭转这种“工具堆积成山,效率止步不前”的困局?答案是:精简技术栈,用“减法”来促成战略对齐。

1. 🦠 工具泛滥的隐性成本:“数字考古”


工具泛滥是现代企业中的一种“流行病”。随着时间推移,每个部门都选定了自己的“心头好”,最终造成混乱、数据重复和订阅成本攀升。

  • 惊人数据:这家零售客户全公司活跃使用的独立应用程序多达142个

  • 浪费:近40%的工具活跃用户不足15%。其中有些是为了从未能规模化的试点购买的。

  • 效率杀手:员工每天会损失高达一小时的生产力时间,用于在多个协作工具之间切换。正如一位团队负责人开玩笑说:“找到正确文件比招到新员工还难。”

更可怕的是,领导者们试图通过叠加新软件来修复这种混乱,但更多工具只会放大噪音。

2. 🔪 精简策略:CIO如何做“外科手术”?


我提出的建议是:与其问“缺少什么?”,不如先问“什么行之有效?”。

【诊断与对齐】我们组织了一系列会议,让员工匿名对他们使用的工具按实用性和易用性进行评分。结果令人大开眼界:许多付费工具的功能与企业现有系统中的功能是重复的

【核心行动:标准化与集中化】我们的整合试点聚焦于最碎片化的两个领域:协作和分析

  • 协作环境:将13个通信平台缩减到4个,实施了单点登录,并将获批工具与公司内部网集成。

  • 分析与报表:不再在多个BI工具中维护不同的仪表板。我们将关键指标集中到一个统一的视图中,并自动化了报表排期,以消除人工对账。


3. 💰 “减法”带来的四大“乘数效应”


整个精简过程耗时约五个月,但成效立竿见影且可衡量:

  • 财务收益:第一年软件许可成本降低25%

  • 效率革命:剩余工具的活跃用户使用率提升38%。员工得以解放,这相当于每年节省了数百万小时的工时。

  • 安全简化:安全态势简化,供应商集成数量减少了一半

  • 文化契合:员工满意度得分提高,尤其是那些不再需要来回切换系统的零售一线经理。

最让我欣慰的是一位部门负责人的反馈:“我现在终于可以在不需要打电话询问三个人的情况下找到我需要的东西了。”那一刻,迷雾散去,简化措施成功了。

4. 🍾 终极启示:进步始于做减法


数字化转型不是部署更多技术的竞赛。它是一门确保正确技术持续交付价值的学问。

  • 简化促进创新:整合释放了精神和运营的双重容量。当你的基础不稳定时,无法进行创新。

  • 工具治理至关重要每个新平台都应该证明其存在的合理性——它在现有基础之外增加了什么不可替代的价值?

  • 文化驱动采纳:简化迫使大家对齐。一旦冗余工具消失,团队之间的交流反而增多了——不是通过软件,而是通过协作。

一年后,这位客户的CIO告诉我:

“我们最好的决定不是添加的AI工具,而是在此之前移除的所有东西。”

请记住转型的悖论:进步有时始于做减法

全文:我的经验:领导转型,工具在精不在多

事实证明,数字化转型最大的成功不在于添加花哨的工具,而在于甩掉多余的包袱,让人们终于又能顺畅地工作。

图源:Credit: Shutterstock

当我以咨询公司高级顾问的身份加入一个大型零售数字化转型项目时,第一次会议完全如我所料:我们需要更多工具。每次关于效率的讨论似乎都以又一场供应商演示或平台建议而告终——一个新的SaaS工作流程系统、一个客服聊天机器人、一个AI分析仪表盘。

这是许多组织已经形成的本能反应。数字化转型已然等同于工具采用,而高管们常常以采购的技术数量来衡量进展。但当我听着项目发起人热情洋溢地列举“缺失的系统”时,一个问题浮现在脑海:我们究竟是在改造业务,还是在单纯地扩展工具箱?

我以前见过这种模式——出发点良好的平台累积,最终增加的却是复杂性而非能力。所以我提出了一个在当时听起来有些逆潮流的建议:与其做加法,不如先看看我们能减掉什么

这个建议换来了一些惊讶的表情,但那次对话却成了我参与过的最有效的转型项目的转折点。

一、 工具泛滥的隐性成本

在现代企业中,工具泛滥是一种悄无声息但代价高昂的流行病。各行各业的企业以快于整合的速度累积着重叠的软件,造成混乱、数据重复和订阅成本攀升。

我支持的那家零售客户也不例外。随着时间推移,每个部门都选定了自己的心头好——这边是项目管理看板,那边是客户反馈工具,中间还夹着半打协作应用程序。

在我工作的第一个月里,我对数字生态系统进行了一次盘点。结果令人震惊:全公司活跃使用的独立应用程序多达142个,其中超过十个专门用于协作。有些部门用三种不同的工具管理同一个流程,造成重复记录和归属混乱。

在一次研讨会上,一位团队负责人开玩笑说:“找到正确文件比招到新员工还难。”这话虽是打趣,却完美地道出了其中的挫败感——技术没有推动生产力,反而在拖慢人们的速度。

领导者们常常通过叠加新软件来试图修复这种混乱。但正如《哈佛商业评论》所指出的,更多工具并不会自动带来更高生产力——它们往往只会放大噪音。

二、 选择做减法而非加法

我从两个简单的问题开始: 1、人们每天真正使用的工具是什么? 2、每个工具提供了哪些可衡量的价值?

这两个问题改变了对话的方向。我们不再问"缺少什么?",而是开始问"什么行之有效?"

我们组织了一系列的发现会议,让员工匿名对他们使用的工具按实用性和易用性进行评分。结果令人大开眼界:近40%的工具活跃用户不足15%,这其中有些是为了从未能规模化的试点项目购买的,另一些则重复了企业系统中已有的功能。

例如,尽管他们的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已经能够处理反馈收集,但三个部门还是为各自的调查工具付费,另一个分析平台生成的报告与财务部门内部能制作的几乎一模一样。

当我展示调查结果时,一位高管问道:“所以你的意思是我们可以砍掉三分之一的软件,而没人会注意到吗?”

我回答道:“你可能会注意到——但以一种好的方式。”

这番话促成了我们第一次试点整合:协作和分析,这两个最碎片化的领域。反对声不是来自IT部门,而是来自那些习惯于使用自己首选系统的终端用户。我们通过专注于用户体验来应对,展示了简化将意味着更少的登录次数、一致的数据和更快的响应时间。慢慢地,这个想法获得了支持。

三、 精简技术栈

我们的第一步是标准化协作环境——将13个通信平台缩减到4个,实施了单点登录,并将获批工具与公司内部网集成。团队不再需要为了查找信息而在聊天窗口、任务追踪器和文档门户之间来回切换。

接下来,对分析和报表进行合理化。我们不再在多个BI工具中维护不同的仪表板,而是将关键指标集中到一个统一的视图中。我们创建了一份数据治理清单,并自动化了报表排期,以消除人工对账。

整个过程耗时约五个月,但成效立竿见影且可衡量:

  • 第一年软件许可成本降低25%

  • 剩余工具的活跃用户使用率提升38%

  • 简化了安全态势,供应商集成数量减少了一半

  • 员工满意度得分提高,尤其是那些不再需要切换系统的零售一线经理。

几个月后,我最开心的时刻来了。一位部门负责人告诉我:“我现在终于可以在不需要打电话询问三个人的情况下找到我需要的东西了。”那一刻我知道,简化措施奏效了。

研究支持了这一实践。根据Reworked.co的数据,被迫应对多个协作工具的员工每天会损失多达一小时的生产力时间,我们的数据几乎完全符合这一估算。

四、 "少即是多"方法的启示

回顾过去,最让我惊讶的不是我们节省了多少钱,而是我们获得了多少清晰度。简化迫使大家对齐,一旦冗余工具消失,团队之间的交流反而增多了——不是通过软件,而是通过协作。决策变得更快,因为每个人都使用相同的数据和系统。

一位高管评论说,感觉"迷雾散去了"。他们不仅仅是用更少的工具工作,而是带着目标感工作。

这个项目最难的部分不是技术执行,而是改变那种认为转型等于累积的观念。多年来,数字成熟度一直通过组织部署了多少工具来衡量,但正如《哈佛商业评论》所指出的,工具不能提高生产力——人和流程才能。我们的实践完全印证了这一见解。

以下是我学到的:

  • 简化促进创新。当你的基础不稳定时无法进行创新。整合释放了精神和运营的双重容量。

  • 工具治理至关重要。每个新平台都应该证明其存在的合理性——它在现有基础之外增加了什么价值?

  • 文化驱动采纳。除非员工理解背后的原因,否则移除工具可能会让人感到威胁,透明的沟通至关重要。

  • 数字化转型不是部署更多技术的竞赛。而是一门确保正确技术持续交付价值的学问。


五、 为长远而建设

整合阶段之后,客户的IT路线图焕然一新。他们不再投资数十个互不关联的平台,而是投资于优化集成、培训和分析素养。先夯实基础,他们后来才有信心引入新技术——AI预测、高级个性化和流程自动化,并确信底层系统能够支撑这些技术。

这是许多组织忽视的关键转变。尽管追逐下一个重磅工具很有诱惑力,但真正的转型来自于改进人与流程的协作方式。

一年后,当我再次与客户的CIO(首席信息官)联系时,她告诉我:“我们最好的决定不是添加的AI工具,而是在此之前移除的所有东西。”

这就是转型的悖论:进步有时始于做减法。

作者:Pawan Deep Singh(帕万·迪普·辛格)

译者:木青  编审:@l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