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海峡西岸经济区与青年创业”
演讲人: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 龙永图
时间:2004年6月17日上午
地点:福建·福州国际金源大酒店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朋友,早上好!
今天我实在是很高兴,来参加这一次海峡青年的论坛。可以说我参加过很多的国际会议和论坛,但是一个面向青年人,在以青年为主题的论坛上发表讲话,还是第一次。这次论坛是面对两岸四地(闽、台、港、澳)的青年,来讨论关于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问题,这有着特殊的意义。
大家知道,我们中国是在迅速地崛起,成为全世界可以说二十一世纪的经济大国和经济强国。每到一处,我现在都感到:做一个中国人的感觉----真好!上个星期我在意大利,参加了一个特殊的会议,这个会议是作为美国和欧洲的精英,包括政界、学术界和知识界的精英,它已经开了五十年,这次我去参加这个会议,因为它是美国和欧洲对一些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进行非常特别的讨论,我这次参加会议,是他们历史上第一次邀请我们中国,在参会的一百多个国家当中,我是唯一的一个东方面孔。(注:据称,参加这个名为彼德伯格秘密会议的人员,都是西方政治经济界的“首脑人物”,其“元老”包括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洛克菲勒家族成员———大卫.洛克菲勒和菲亚特集团老总阿涅利,这个会议每年都会吸引不少世界的顶级首脑人物参加。该会议通常在西方8国首脑会议前期举行,讨论一些最重大的国际政治经济话题。通常认为,8国会议议程在这里已经被提前设定好了,这是个“西方精英的秘密俱乐部”)。在这样的会议里他们针对中国现行的政策有很多非常刁钻的问题。我向他们介绍:就是在二十年当中,就是在中国这样的一个政治体制下,我们让两亿人脱离了贫困,我们让七亿人第一次用上了电,我们让五亿三千万人第一次用上了电话···。我讲完了这段话全场鼓掌,从讲台上下来的时候,基辛格博士第一个握住我的手说,你是今天会议的Super Star(明星),历史将证明,中国在二十一世纪将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大国,所以在座的青年,你们将有可能成为21世纪经济大国的政治家、企业家,应该说是非常幸福的一代。我曾经经历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历尽艰苦,就为了加入这样一个区区的世界贸易组织,我们用了整整十五年,我心想如果二十年以后,如果要再成立一个什么样的国际组织的话,我们中国根本不需要十五年,也许十五天就可以参加。所以对你们来讲,处在这样一个时代确实非常幸福!美国的哈佛商学院是一个全球知名的学府。他们如今看到了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最近在上海举办了一个论坛,我发表了一个演讲,演讲完之后,他们给了我长达三分钟的鼓掌,我当时确实感到做一个中国人的骄傲,面对美国的精英的时候,我们毫不感到任何的怯场, 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国家,所以我真是希望我们今天,青年人不要辜负这样时代对我们期望,作一个不愧于时代和国家的青年。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我们还要做出非常艰苦的努力,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还相当长,我们还有成千上万的贫困人口,还要面对资源和环境的巨大挑战,所以中国的发展并不是会自动出现的,它必须经过我们艰苦的创业。因此,我非常喜欢今年会议的主题“青年创业”。
我们确实还在创业的阶段。我们这一代如果在上一代人努力的成果上睡觉,我们不可能成为二十一世纪经济大国和经济强国。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我们必须有全球的视野,市场的意识,政治的眼光。我们必须把握整个世界发展的大的趋势,成为一个有世界眼光,全球视野的人,因此今天想给大家介绍一下当前世界的形势,就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些新课题。大家知道“经济全球化”,有三个主要的要素,一个是跨国公司的全球运作,一个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一个是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三个要素构成了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内涵,所以,我想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所谓经济全球化就是“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动力,以跨国公司的全球运作为载体,而进行的一场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
一、参与这次全球范围的产业结构的调整,目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我想今天给各位介绍一下,出现的三个主要的特点,
(一)目前全球产业正向中国的大转移,这个大转移现在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中国外资的迅速的增长,我们看到这样一个大转移的机制的加强。我可以举个例子,过去日本人不大愿意到中国投资的,日本人只愿意向中国人卖东西,他们认为日本的产品不但从质量上而且从价格上都具有竞争力,所以我记得在十年前,碰见日本丰田总裁的时候,说为什么你们不学一学德国“大众”,在中国建立两个汽车制造厂,他当时就笑一笑说,你知不知道有一句广告词,这个广告词应该说在你们中国的改革开放时期最有名的,这个广告词是“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日本人洋洋得意的认为以丰田车来占领你中国的市场,确实是当时他们那种极为得意的心态,他们很快的发现具有远见的德国人把生产线转移到中国来,很快占领中国百分之四十、五十到百分之六十的市场。丰田的总裁后来一直催着我,希望引荐一下中国的高层,能够批准丰田在中国投资建厂,他们经过差不多六年的准备,最后才被同意,在中国的天津建立第一个丰田的汽车制造厂。事实证明,像日本这样可以说是最精明的商人,他们也感到他们的确需要中国。所以最近几年来,我们看到大量日本投资在中国的项目,在1999年的时候,日本在整个亚洲的投资当中,百分之十流到了中国,去年已经达到百分之三十点二。日本企业蜂拥而至,形成了日本对华投资的一个新的高潮,去年我见到日本驻华大使顾问,我问大使先生,为什么现在日本的企业那么热衷于中国市场的投资,是不是日本的政策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位日本大使他非常坦率地说,他说不是日本的政策发生了变化,对于日本的企业来讲,“到不到中国投资”,这是一个生死存亡的问题,也就是说对很多日本的企业,生产成本的居高不下,如果不把日本的产业转移到中国来,他们只有死路一条,面临破产。所以从日本可以看到全球的产业向中国转移确实形成了一个大的趋势,我们现在确实需要把握好这样一个大的趋势。
(二)第二个新的特点,就是跨国公司在全球的运作,形成了新的区域内全球的生产链和供应链。这个生产和供应链,我想简单举几个例子,就是我经常讲到的波音,波音成为全球最大的飞机制造厂,原来我以为波音飞机完全是在美国西雅图制造,后来知道波音飞机的零部件是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七十多个国家生产,也就是说波音飞机的生产链和供应链现在已经延伸到全世界七十多个国家,这样的情况不仅是美国的福特、日本的丰田,任何大的汽车和飞机的制造商,集成电路还有一些大的计算机的厂商都是一样,也就是全球的跨国公司把它的生产的零部件的生产链延伸到其它国家,形成了全球的生产和供应链的这样一种新的形势。这样全球的竞争形成了一个新的态势,过去的竞争是国家和国家的竞争,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产品与产品的竞争,现在的竞争是生产链和生产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这就为我们整个产品国际经济合作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和日本的运输商和美国的零售商和批发商之间形成一个新的供应链和其他一些供应链形成竞争。这样就提出了一个重大的挑战,就是现在看一个企业是不是有竞争能力,不在于它本身有多大能力,更在于它整合资源的能力,这样就为我们参与全球的竞争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三)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还出现了另外一个新的特点,就是投资比贸易更重要。过去我们长期强调所谓出口创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我们中国,要勒紧裤腰带,要多出口,要创汇。目前,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现在投资比贸易更加重要,甚至像美国这样的国家也一样,美国海外的跨国公司的销售比它从美国本土出口高三倍。从我们中国也清楚地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哪儿外资吸引得多,哪儿的出口就大于外贸,所以这样的一些新的特点,确实对我们提供了很多新的启示,今天我们研究整个国际经济形势的时候,必须从全球化的出现的一些新特点,从全球的资源,来研究我们中国,来研究我们福建,也就是说必须用一个全球的视野,要以一种参与全球经济产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这样的雄心大志,在全球的范围内配置资源,我们才可能取得经济的迅速的发展。
二、在经济迅速全球化发展的同时,出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新的趋势,为什么出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趋势,我想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国际上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所以有一些国家和一些地区需要把自己紧紧地联合起来,构成一个更大的经济体,来参与这样的全球竞争。就像在汪洋大海当中,以小当大,要把小船绑在一起,才可能同一些更大的船进行竞争。在这方面大家最熟悉的是欧洲经济一体化。欧洲经济一体化经历了五十年的时间,他们从建立关税到共同执法,到经济共同体,一直到最终实现欧盟。他们的很重要的目的是,就是要使欧洲十五个国家,现在是二十五个国家,能够绑在一起,形成一个比美国更大的经济体,以便和美国这个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在一个比较公平和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竞争。欧洲经过长期的努力,甚至牺牲了很多国家的经济主权,终于赢得了更大的经济主权。形成了可以和美国抗衡的经济共同体,欧洲联盟。所以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道路实际上是实现经济总量扩大的,实现一个在全球经济当中,能够处在最佳有利的地位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走经济一体化的竞争,就是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新的特点,这就是我刚才所讲的,全球生产链和供应链的形成,使得许多比较小的国家,特别是在比较小的区域的国家,它们认识到如果不形成经济一体化的,如果不进行地区之间的零关税,或者说整个贸易壁垒的清除,那么供应链和生产链转移就不可能顺利的进行。比如说我们中国和东盟将来要建立一个经济区,建立一个区域自由贸易区,那么我们中国和东盟十国的所有的产品都将实行零关税,这一生产链从中国到泰国到马来西亚,到印度尼西亚,能够形成的话,那么这些地区的所有的零部件的流动都是零关税,无障碍流通的这样一个条件下,这样就会大范围减少生产链和供应链的运营成本,以便提高这样一个地区在全球的竞争能力。
(二)目前在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当中,不同国家之间也有很多政治的考虑,比如说当时的欧盟,他们考虑到建立一个巨大的经济体,他们从政治的角度出发,认为可以通过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来解决政治和外交关系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德国和法国近半个世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这两次战争中德国和法国都是对手,都是敌人,那么德国和法国在欧洲是最重要的国家,他们相信如果加快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来化解他们的历史恩怨,成为欧洲重要的盟国的话,那么不仅使欧洲经济得到繁荣,而且对欧洲的和平是一个新的基础。所以德国人和法国人放下多年的历史的恩怨,经过多年的谈判,现在他们成为欧洲联盟的重要成员,不仅仅成为重要的经济伙伴,甚至成为重要的政治伙伴,最近在对伊拉克的问题上表现的空前的一致,确实让人感到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仅体现在欧洲经济问题上,也体现在政治和外交问题上,这对全球的政治,更加地平衡发展,和美国一极化世界抗衡,政治多极化的出现,也是一个重要的贡献。
(三)我们中国出于很多方面的考虑,现在也正在积极地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如果我们中国与韩国、日本以及东盟形成一个经济一体化的区域的话,那么从日本、韩国、中国到东南亚,都形成一个生产和供应链,将会实现更高的效率,那么整个中国 ,整个亚洲的竞争力,将会有很大的飞跃,所以我们积极地参与了区域经济一体化。
(四)我们 “经济区域一体化”首要的考虑对象是东盟十国,我们中国正在和东盟十国进行关于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为什么我们首先选择了东盟?因为东盟是有着重要战略意义的地区。我们和东盟各国有着长期的历史渊源关系,我们与东盟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行的好坏。而这几年来,由于中国的迅速发展,东盟的很多国家,产生了很多的疑虑,他们一直在考虑,中国的发展对他们到底是福还是祸,是否有威胁。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向东盟各国发出明显的信号,中国的发展对东盟各国绝对是一个积极的因素。中国政府倡议和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我们想通过谈判,和东盟建立一个没有关税的一个自由贸易区。使得中国生产链和东盟的生产链、供应链能够顺利地连在一起,在没有障碍,没有贸易和投资障碍的基础上进行。使得东盟各国能够真正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好处。我记得2002年,当我们刚刚完成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的时候,中央让我率团,进行和东盟经济贸易区的谈判,当时我们很多同志都不太理解这场谈判的意义,所以他们有一种参加国际贸易谈判惯常的一种思维方式,来向东盟提出那样几个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关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谈判,是在一种完全对等的情况下进行。也就是我们中国让一分,东盟各国也要让一分。我们谈判非常地激烈、非常地艰苦。后来我们把情况向上面做了报告,我记得朱镕基总理亲自对我说,我们和东盟的谈判不可能在完全对等的情况下进行,我们必须作出更大的让步让东盟各国能够从中国和东盟自由贸易区当中得到真正的利益,我们通过搞区域自由贸易,推动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来让东盟各国分享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利益,最后我们自由经济贸易区的谈判,进行的相当的顺利,而且我们率先和泰国签订了关于农产品的贸易协议,由于中国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谈判让东盟各国开始在这当中得到了好处,去年马来西亚向中国出口了两百万吨棕榈油,这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泰国向我们出口了七十五万吨天然橡胶,对于一些国家来说这些农产品的出口是至关重要的,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所以我们和东盟的关于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关于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确实实实在在对东盟提供了很大的利益。当然我们中国也从这样的合作当中也获得了我们自己的利益,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利益,而且是政治上的良好关系。
(五)我们正在和日本、韩国讨论关于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和东亚三国经济一体化进程,我们除了考虑经济上的利益以外,还有政治上的考虑,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和日本的关系,始终是好好坏坏,处在一种相当不稳定的境地,但是日本作为中国近邻,应该说我们与日本应该建立长久的友好的关系,这不仅仅是中国和日本的利益所在,也是亚洲的利益所在。所以我们和日本在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谈判当中,我们很多的专家提出来,如果法国和德国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解决它们的历史恩怨,为什么中国和日本在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当中,来解决自己的历史恩怨,把过去的历史翻过去,从而建立一个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新的中日关系。对于韩国来讲也是这样。
(六)我们在进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当中,我们也有自己重大的政治考虑。比如大家所熟悉的我们和香港、澳门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协定,也就是目前所讲的CEPA。它是一个贸易协定,但是我认为它也是一个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协定,因为香港在经济转型的过程当中,确实碰到很多的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祖国大陆义不容辞,有责任、也有能力来帮助香港渡过当前的难关。但是香港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它不是单独的关系,如果我们向香港提供一些特殊的贸易条件,向香港提供一些特殊的贸易优惠,那么我们就会受到世界贸易组织其他成员的指责,违背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但是世界贸易组织有个24条,就是如果两个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之间通过谈判,能够达成一个自由贸易协定的话,可以不按照世界贸易组织最惠国待遇的条件,向这个国家或地区提供更加优惠的贸易条件,我们正是成功地利用了世界贸易组织的这样的一个例外条款,和香港签订CEPA协议,从而在不违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情况下,向香港提供更加优惠的贸易投资条件,这也是我们出于政治考虑,我们相信香港能够渡过暂时的经济困难,走向繁荣和稳定,而且对于内地和香港的经济合作也将发生重要的积极的作用。
三、关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看法。
我非常高兴地注意到福建省政府提出了关于“建立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这样一个战略构想。在此,我也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首先我认为,这样的一个战略构想是符合我们中央关于“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战略思想,因为这一套战略构想的目的,就是让福建的经济发展走出福建经济发展的地理范围,也就是说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进行福建经济结构的调整,进行福建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利用资源。这个构想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构想。在过去几年中,我们看到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长江三角洲,包括珠江三角洲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进行得非常快。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经济区,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建立这两个经济最发达地区间的福建,处在一种所谓“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这样一个尴尬的地位,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提出建立海峡西岸经济区,成为连接“长三角”经济区和“珠三角”经济区的一个重要战略通道,这就可以为福建提供一个新的战略机遇,可以成为上连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区,下连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讲,可以说是“两面开弓、左右逢源”。这样的话,就使得整个福建的经济发展成为我们东南沿海或者整个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使福建成为我们蓬勃发展的整个中国经济一体化进程当中的一个成员,而不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二)提出关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第二个重要意义,就是首先建立一个区域性的市场,从而为使福建成为全国性的统一大市场的一部分打好基础。大家知道目前所有中国经济发展有个重要的瓶颈或者说是障碍,就是行政区划。不打破行政区划,不形成统一的大市场,不打破行政区划的障碍,使资金、人才和技术能够进行无障碍的流动,那么我们就不可能有快速地发展。刚才我提到,联系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市场,如果不打破地区行政障碍,不打破资金、技术流动的这样一些障碍,那么产业链和供应链就不可能有效地进行和运转。所以我认为,提出建立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构想,可以更快地形成海峡西岸地区的统一市场,从而使这个市场成为全国统一大市场甚至全世界新的统一大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我认为建立海峡西岸经济区有利于整合海峡两岸地区的经济资源。为将来全面实现“三通”以后,成为海峡经济区的一个重要部分。因为实现“三通”,实现祖国的统一是历史的潮流,谁也阻挡不了。我们在目前,条件还尚未完全成熟的时候,福建省首先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可以说为将来建立整个台湾海峡的经济区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应该说是一个有经济方面的重要的创意,而且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我们认真地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这样一个构想,那么整个福建经济的发展就会走向一个新的阶段。因为一个重要的战略思想的出现,常常是一个重要经济发展阶段的先导。我们希望通过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将迎来福建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
四、对青年创业者的三个建议。
总之在新的形势之下,我希望我们的青年们,我们青年的企业家们,能够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的素质。一个是全球的视野,第二个是市场的意识,第三个是政治的眼光。
(一)我认为我们的青年,应该具备全球的视野,因为现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如果我们仅从自己的两亩三分地出发,从自己的狭小的地区出发,来看待经济的发展,来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那么我们就不可能实现更广大的市场资源的配置,所以我们今天作为一个优秀的青年企业家,必须具有全球的思想。
(二)第二,我们必须有市场的意识,我们必须在目前,在参加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当中,打破行政的障碍,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的意识,真正让市场在整个地区经济资源配置当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三)第三,我也希望我们具有政治的眼光。所谓政治的眼光,就是从全局的利益出发,从长远的利益出发,从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出发,来执行我们的经济决策。这样,如果我们具有全球的眼光、市场的意识和政治的眼光的话,那么我们中国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的经济大国中的有创造力的、有活力的一员。
今天,全球的形势确实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我们过去常讲一句话,叫做“风水轮流转”,我觉得“风水”现在转到中国来了。我认为这有一个科学分析判断的基础,因为刚才我讲了,目前出现了全球产业转移,也就是说我们中国现在完全可以利用全球的资金、人才,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的有利因素。在我们国内,也出现了一个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转移的这样一个趋势。也就是说我们正在走一个工业化的道路。这个工业化的重要一个标志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如果我们每年能够成功地转移一千万到两千万的劳动力到城市来成为城市的消费者和城市的居民,那么我们在今后的十年二十年,我们可以把现在农村的一亿两千万到一亿五千万个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来,成为我们中国一个新的、全新的、巨大的消费群体,从而大大地提高我们中国在全球的市场地位,所以由于这两个大转移,就是全球产业向中国的大转移和中国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转移,就形成了我们中国经济在今后十年二十年的新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把握好这样一个中央讲的战略机遇期。为什么是二十年?因为,我们由于这次全球产业的转移是基于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和劳动力素质具有全球的竞争能力,而这个大转移按照国际组织,比如巴黎的OECD判断,这样一个中国保持具有全球竞争能力的劳动力市场可能会延续二十年。这二十年里,中国东部的劳动力成本提高的同时,中部的劳动力依然具有竞争能力,当中国中部的劳动力变得昂贵的时候,西部的劳动力仍然具有竞争力。而这样一个进程,可能延续二十年,也就是全球产业对中国的大转移,由于中国劳动力市场将保持二十年国际竞争能力,那么这个趋势就会继续进行下去。因为这个大转移不是由于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政府的决策来决定,而是由于市场的力量推动的而形成的趋势。那么我们中国由于农村还有一亿二千万到一亿五千万的劳动力,就要让这一亿二千万到一亿五千万人口转移到城市,推动工业化的进程,而这个趋势不可阻挡。因为中国要成为二十一世纪经济强国,我们首先要把这一亿五千万人口转移到城市来。而这个转移由于现在我们中央政府特别关注“三农”问题,(关于农村的问题,关于农民的问题,关于农业的问题)是必须也应该进行的转移。而这个转移也可延续十年到二十年。我认为由于这样两个大转移将促使中国成为二十一世纪经济大国,因此整个世界的风水将向中国的转移,风水转到中国这样一个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笑)所以在这样一个好的形势下,我们所有的中国人,特别是我们中国的青年人,就该更好地创业为实现我们中国成为二十一世纪经济强国而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最后,我祝贺本次“海峡青年论坛”成功而且希望它办得越来越好。谢谢大家。
(福建省信息协会CIO分会 根据录音资料整理)
台湾政治大学教授 苏起 关于“2004海峡两岸关系”的演讲请与
fjcio@vip.sina.com 预约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