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化协同——“去中介”和“去边界”有效精简产业链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各场景的深化应用,形成了一批创新模式和新兴业态,推动工业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增长动力呈现出现转折性变化。本期开始针对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工业电子商务等主要的模式和业态发展现状、趋势、关键点展开分析。
网络化协同是指企业以互联网为基础构建协同、共享环境,将设计、生产制造、供应链、服务等过程由传统的串行改为并行,以带动企业研发生产效率的提升。近些年,网络化协同在电子信息、纺织、交通设备制造等行业普遍推广,行业内基于互联网分布式协同环境,将用户与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引入到企业的研发生产业务活动中,开展研发、生产、服务等方面的协同合作,驱动企业生产方式柔性化发展。
网络化协同消除时空阻碍和组织边界降低企业交互成本、提升运行效率
传统行业经过分工细化,产业链逐渐变长,交易成本不断上升,各个环节的效率参差不齐,而企业基于互联网的分布式协同环境支持,通过众包设计、协同制造等方式重构产业链生态,产业生态由环环相扣的链形转变为松耦合的网状结构,产业链更加精简和灵活,并能提供弹性服务。基于开放平台的协同创新是网络化协同的典型应用场景,企业基于互联网分布式协同环境,开展众包设计研发、网络化制造、公共云制造平台服务等模式创新,并行协同设计、制造产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研发生产过程中资源优化配置作用,驱动企业研发模式和生产方式的变革。
图1 网络化协同的主要内容
35.3%的离散制造企业实现网络化协同
2019年我国离散制造企业中,实现网络化协同的企业比例为35.3%,较2018年增长1.6个百分点,其中电子、纺织、交通设备制造行业实现网络化协同的企业比例分别为38.7%、37.9%和35.5%,高于离散制造业的平均水平。不同行业开展网络化协同研制的路径各有不同,但均将基于开发平台的协同创新作为重要着力点。纺织行业侧重于推动面向客户需求的协同设计与制造,依托互联网平台及时响应用户需求,共享制造资源,协同开展小样设计与制造,形成面向订单的灵活性协作关系;交通设备制造行业侧重于推动多研发主体间的在线异地协同研发,依托协同研发平台,整合和共享研发资源,统一研发管理策略和研发流程,与企业外部供应商、配套厂商进行在线协同研发,建立多研发主体间全流程交互协同的新型研发体系。
图2 2019年离散制造业企业实现网络化协同的情况
模式发展关键点:开放平台建设、组织模式变革
企业开展网络化协同需要加快开放平台建设,为网络化协同研发、协同生产提供基础支撑。开放的研发社区或协同生产平台可根据企业研发、生产活动的特点及需求,整合相关工业软件工具,形成网络化、分布式的协同研发、生产环境,有效支撑企业开展企业级、跨企业乃至全球化的通讯、合作及协同。2019年,在全国应用开放研发社区或协同生产平台的离散型制造企业中,实现网络化协同研制的比例高达50.3%,高于全国离散制造企业整体水平15个百分点。大力开展开发平台建设,应不断提升各工业软件之间的衔接性,持续推动不同工序环节、不同企业间的研发生产数据标准化,促进不同企业间基于统一平台的协同研发生产。
保障平台基础的同时,应加快组织模式变革,建立高效的协同合作机制。技术层面协同随着科技的突破发展被逐一解决,在合作机制层面的协同,才是实现网络化协同研制的最大难点。开展高效的网络化协同研制,需要探索形成新的分工协作方式,构建以用户为中心建立组织功能单元虚拟化、组织要素分散化、组织形式弹性化的价值网络,整合不同企业、组织的力量,优化资源配置,围绕为用户创造价值打造柔性新型能力。据测算,当离散型制造企业形成了网络化的组织,实现网络化协同研制的比例高达56.9%。在企业内部乃至企业间推动组织模式变革,建立网络化组织体系,构建开放协同的研制生产合作关系,是开展互联网协同研制的重中之重。
图3 实现网络化协同关键点
个性化定制——企业应对碎片化、多元化用户需求的突破口
个性化定制是一种以用户为中心、数据驱动生产的制造新模式,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实现个性化定制的关键是要通过企业横向、纵向和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集成,建立起数据自动流动的生产体系,开展以用户为中心的个性定制和按需生产,有效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目前,个性化定制正向费品、装备等全行业拓展,将客户引入设计与柔性制造等环节,敏捷响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和用户需求。
个性化定制是企业应对愈发碎片化、多元化用户需求的重要突破口
个性化定制是传统工业过渡到智能制造阶段的重要标志,利用互联网平台和智能工厂建设,将用户需求直接转化为生产排单,开展以用户为中心的个性定制与按需生产,通过客户参与设计与柔性制造,极大提升消费者的参与度和满意度,是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企业利用互联网采集并对接用户个性化需求,开展基于个性化产品的研发、生产、服务和商业模式创新,促进供给与需求精准匹配,从而有效解决制造业长期存在的库存和产能问题,实现产销动态平衡。当前,个性化定制模式正在向全行业、生产制造全过程拓展。
图1 个性化定制主要内容
8.1%的离散制造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
2019年离散制造企业中开展个性化定制的企业比例为8.1%,具体来看,纺织、轻工等消费品行业个性化定制的重点是建立客户体验中心、在线设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形成动态感知、实时响应消费需求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模式,当前纺织、轻工等行业开展个性化定制的企业比例为10.1%、9.0%,交通设备制造、机械等装备行业个性化定制的重点是建立基于网络的开放式个性化定制平台,提升高端产品和装备模块化设计、柔性化制造、定制化服务能力,交通设备制造、机械行业开展服务型制造的企业比例为7.0%、8.0%。
图2 2019年离散制造业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的情况
模式发展关键点:需求定义、制造柔性
在产品设计前能够准确获取用户需求是实现个性化定制的前提。以用户为中心开展个性化定制,需要加强用户需求管理,精准感知、快速获取用户的实际需求,应用信息化手段对客户个性化需求进行快速响应和有效对接,并将客户定制需求快速转化为研发需求。2019年,全国离散制造企业中仅有24.1%的企业应用信息化手段同时实现用户基本信息管理、用户分析与评估,当前企业用户需求精准获取的能力有待提升。
提升生产柔性,在生产制造环节准确表达用户个性化需求,是实现个性化定制的关键。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准确获取并充分融入用户个性化需求后,能否按照需求准确生产出产品是能否实现个性化定制的关键,因此提升生产柔性,按照用户订单实现自动排产、生产物料供应计划、有限产能下的优化排产非常重要,但是目前在我国离散制造企业中这一比例仅为12.2%。
图3 开展个性化定制关键点
服务型制造——企业价值链高端化延伸的有效途径
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企业通过创新优化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发展模式,不断增加服务要素在投入和产出中的比重,推动产品和服务的融合,实现制造价值链中各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增值,建立提供产品全生命周期活动(包括市场研究、开发与设计、制造装配、销售、运行维护、回收等)的生产体系的一种制造新模式。近些年,服务型制造在工程机械、电力设备、风机制造等行业普及应用,推动制造业由单纯提供产品向提供全价值链服务转变,提高产品附加值,带动价值链从中低端迈向高端化发展。
服务型制造促使制造企业向价值链两端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
服务型制造发展的过程是制造业不断服务化的过程,制造企业通过创新优化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发展模式,不断增加服务要素在投入和产出中的比重,从以加工组装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型,从单纯出售产品向出售“产品+服务”转变,从而延伸和提升价值链,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我国制造业长期以加工制造为主,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加快从传统单一的制造环节向两端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是我国产业向高端发展的关键。促进企业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由单纯提供产品向提供全价值链服务转变是新时期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抢占全球产业竞争制高点的战略举措。
图1 服务型制造主要内容
25.3%的离散制造企业开展服务型制造
从2015年至2019年,我国离散制造企业开展服务型制造的企业比例翻了一番,由11.1%增长至25.3%,其中电子、交通设备制造行业开展服务型制造的企业比例分别为31.1%、27.7%,位于离散制造行业前列。不同行业开展服务型制造的路径各有不同,但均将价值链延伸与重构作为终极目标,电子行业聚焦于价值链前端的研发设计等环节,以面向客户需求的个性化产品设计服务为主,以产品功能和外观设计服务为重点,引进消费者成为“合作生产者”,在价值链各环节为消费者提供符合其个性化需要的“产品系统”,实现顾客的价值;交通设备制造行业则聚焦于价值链后端的售后等环节,通过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及时响应用户服务请求,开展装备产品全生命周期追溯与服务,对产品各项运行参数和故障信息进行远程实时的监控、诊断、预警和维护,通过监测数据的深入挖掘和分析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
图2 2019年离散制造业企业开展服务型制造的情况
模式发展关键点:数据共享、产品智能
开展服务型制造需要加强产品全生命周期各环节的数据互通与业务集成。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各环节的数据互通与业务集成,开展信息化环境下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的一体化关联管控和协同优化,提升产品全生命周期一体化管控能力,是围绕产品开展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关键。目前,在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互通的离散制造企业中,高达43.3%的企业开展了服务型制造。打通产品全生命周期各环节间产品数据互联的通道,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业务集成,围绕产品变革研发模式、优化生产方式、创新服务形式,是实现服务型制造的重要突破点。
产品智能化水平提升进一步催生企业服务模式创新。“产品+服务”智能产品具有催生新型商业模式的能力,企业可以智能化产品作为切入点,建立广泛的“产品+服务”组合,向客户提供与基于数据的增值服务,提升产品附加值,进而持续优化和更新商业模式。用户服务将越来越多地基于产品数据的收集、评估和分析,并依赖于产业创新生态的建立。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制造领域的快速渗透,产品智能化水平的提升使价值链不断扩展和延长,推动产品与服务的融合,可有效促进企业实现高效、智能、创新的服务新模式。2019年离散制造企业中实现远程监控、在线运维和基于大数据的服务创新等新模式的企业比例分别为26.7%,26.2%,17.9%。
图3 服务型制造关键点
工业电子商务——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焊接点
工业电子商务作为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先导领域,贯穿企业研发设计、采购、生产制造、销售及售后服务等全流程管理环节和企业间商务协同全过程。在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与商务活动全流程的基础上,近些年,工业电子商务不断突破原有业务范围,积极创新商业模式、交易模式和服务模式,加快信息服务、网上交易、在线供应链金融、物流配送、支付结算、技术服务等多品类服务的专业化、精细化和一体化发展,推动制造业交易方式、经营模式的网络化、协同化和智能化。
工业电子商务通过生产要素汇聚与优化配置加快工业经济发展
工业电子商务作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焊接点,其本质就是要发挥工业电子商务在汇聚工业全要素、优化工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工业电子商务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与商务活动全流程,推动工业企业交易方式、经营模式的网络化、协同化和智能化,促进企业组织形态和管理体系的变革,不断催生出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扩大中高端供给和有效供给,实现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图1工业电子商务主要内容
2019年我国工业电子商务普及率达到60.9%
2019年我国工业电子商务普及率为60.9%。从不同行业看,电子信息、消费品和装备行业电子商务综合应用水平要高于原材料行业,尤其是纺织、食品、轻工等消费品行业,不断深化推进销售、采购电子商务的应用范围和规模,并充分发挥工业电子商务效用,优化、丰富面向用户的服务内容和形式,例如服装、家电行业以电子商务平台为基础,形成“C2M+O2O”的个性化定制商业模式,实现终端消费者与制造商平台直接互动,深度参与产品研发与制造过程,有效提升终端用户对产品的满意度,2019年食品、纺织、轻工等行业工业电子商务普及率达66.7%、62.3%、63.6%。
图2 2019年企业工业电子商务普及应用情况
模式发展关键点:企业联接、场景下沉
产业链企业之间的信息有效集成和充分共享有效推动工业电子商务发展与应用。工业电子商务不断突破原有业务范围,积极创新商业模式、交易模式和服务模式,加快信息服务、网上交易、在线供应链金融、物流配送、支付结算、技术服务等多品类服务的专业化、精细化和一体化发展,尤其通过电子合同、实时价格、电子仓单和定向支付货款等新型优势,电子商务平台有效打造了集透明的商流、对称的信息流、安全的物流和可控的资金流于一体的新型在线供应链金融体系,因此产业链企业间的业务信息集成有助于电子商务采购与销售的快速发展。2019年,在与产业链相关方实现主要业务全面协同的企业中,工业电子商务普及率是88.9%,而未实现全面协同共享的企业中这一比例为52.5%。
面向产业链上下游及企业内部供应链的工业电子商务应用场景各有不同。具体来看,面向产业链上游的供应链管理(网络采购)即围绕原材料、零配件等方面的采购需求,依托电子数据交换(EDI)等信息网络,推动企业采购全流程在线化、网络化和协同化;面向产业链下游的供应链管理(网络销售)即围绕产品、服务和能力的销售目标,依托互联网等信息网络,推动销售全流程的在线化、网络化和协同化;面向企业内部的供应链管理(内部协同)即推动企业内不同环节及部门间依托数据基于互联网等信息网络的横向传递、交换或共享而开展各类经济活动,打通关键环节间壁垒,推动建立以销售订单为驱动的,集销售、研发、生产、采购、质检、仓管、交付、售后和财务等核心环节为一体的企业内部高效协同运作新体系,有效提升企业运营效率。
图3工业电子商务发展关键点
原文阅读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