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您来到福建信息主管(CIO)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会员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新闻资讯 >>
《中国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2019)》系列解读之——展望篇
作者:佚名 来源:两化融合服务平台&两化融合生态圈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04日 点击数:

《中国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2019)》系列解读之——展望篇

两化融合将持续推动产业变革和经济发展

两化融合是我国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大历史进程的交融交汇,是生产要素、生产方式、管理模式、产业体系及社会经济运行方式等不同层面的全方位融合。在过去的十年里,我国两化融合顶层设计逐步完善,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模式新业态、增强企业创新活力等方面成效卓著,为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两化融合将进一步释放企业开放创新、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高效率运行的内在潜力。

新技术提升生产力智能化水平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人类所能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行状态,生产者、生产工具、生产要素、生产对象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与产业领域的不断渗透融合将推动生产力的智能化变革。

1 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数字经济时代生产力变迁

生产者:从“以人为主”到“人机共产”。生产者是生产力最活跃的要素。未来,人工智能和生产过程的深度融合,机器大规模、高速度复制劳动行为将成为可能,某些领域甚至可以执行超出人类能力的任务,实现生产者从“以人为主”到“人机共产”的转变。

生产工具:从解放人类“体力”劳动到解放“体力+脑力”劳动。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生产力发展的具体表现。智能工具的广泛使用,有效降低知识传播成本、提高知识共享水平、丰富人力资本价值、提升生产的自动化水平、优化生产的工艺流程,推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同时,生产经营过程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精益生产、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网络化制造等新的生产方式得到广泛普及。

生产要素:从“技术驱动”到“数据驱动”。数据资源与产业的交汇融合正促使社会生产力发生新的飞跃。相比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管理等其它生产要素,数据资源具有可复制、可共享、无限增长和供给的禀赋,打破了传统要素有限供给对增长的制约,并且不断催化和转换劳动力、资本、技术、管理等传统要素,为持续增长和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与可能。

生产对象:从“功能产品”到“智能互联产品”。数字经济时代是万物互联的时代,生产对象从单一的、机械的、物理的“功能产品”逐渐发展成可感知、可计算、可交互、可追溯的“智能互联产品”。从计算机到可穿戴,从消费品到工业品,智能互联产品将革新、重构人们的生活行为和方式,重新定义社会的商业模式,重新构建企业的制造体系。

透明、公平、高效的生产关系逐步形成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伴随着智能生产力的崛起,也就是新技术赋能生产者、生产工具、生产要素、生产对象都在发生巨大变革的同时,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必然发生变化。

2 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数字经济时代生产关系变迁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所有权与使用权成功分离催生共享经济。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使用权供给方与需求方的匹配成本大幅降低,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成为趋势,平台化、共享化的新模式新业态正由生活领域向工业生产领域延伸。

生产者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生产者之间协作动态灵活,企业内向扁平化、柔性化发展,企业间向平台化发展。数字经济时代,生产者个人能力朝着“多面手”方向发展,且生产者之间的合作需要更加动态和灵活。同时,企业的内部结构和运行方式逐步朝着扁平化、柔性化、网状化和分权化的方向发展;企业之间基于各种平台构建的组织网络极大的激发组织创新活力、优化资源配置水平。

产品分配形式:分配去中间化趋势明显,分配趋于公平化。数字经济时代,互联网的发展带动交换方式去中间化、平面化发展,O2O的商业模式去掉了繁杂的中间环节,大大压缩中间商由于生产端和消费端信息不对称产生的获利空间,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交换过程中财富倾向问题,去中间化、平面化的交换方式促进了产品分配的公平化发展。

跨产业的融合发展持续逐步深化

数字经济时代,产业间边界日趋模糊,产业融合催生新业态新模式。随着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行业与行业之间的融合交叠也逐步深化,三次产业的界限也日趋模糊,各产业之间融合的趋势将使人们逐渐摆脱各产业独立发展的理念,跨界融合已经成为新一轮产业升级的大趋势。

3 数字经济时代的跨产业融合

以一二产业融合为例,农产品生产的工业化、智慧化,将从试点逐步走向普及。农业生产过程将更加透明化、种植技术逐步科学化、生产成本不断降低,持续提升农业生产的数据化、精准化、可视化。一产与二产的有效融合不但能够提升农业产量,更能够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减小农业所产生的面源污染。大量的物联网设备还有利于提高农业环境监测水平,提高农业环境监测数据的时效性,帮助生产者及时掌握作物生长动态与灾害发生情况,并进行及时的监测、诊断和预警。

原文阅读地址:

http://cspiii.com/sx/gzdt/cyrd/2020-08-24-6147.html